此外★■◆◆,还要考虑测试车辆与市售车辆的差别。一方面■◆,测试车辆为了满足测试和验证的需要,可能装配了用于测试的特殊硬件和设备,这些设备在市售车辆中是不存在的;另一方面,测试车辆可能被加装或加载了特殊的固件和软件,以便进行特定的测试和开发任务■◆★,这些软件可能不适用于销售车辆。这些因素都有可能导致真实续航里程与工况续航里程存在出入。
目前★★,国内新能源汽车普遍采用NEDC★■、WLTC、CLTC三种标准。2021年7月1日,由工信部组织制定的《乘用车燃料消耗量限值》强制性国家标准正式实施。标准指出,2025年前★◆◆★,传统能源乘用车、插电式混合动力电动乘用车的试验工况将由NEDC切换为WLTC,而电动汽车和燃料电池汽车则由NEDC转换为CLTC。虽然这三种现行的标准仍然存在不少问题★★■◆,但相信随着国内新能源汽车不断发展,续航测试标准持续优化改进,未来有望推出更符合中国国情、更接近真实续航的测试标准★★■◆■,为消费者提供更专业、更可靠的购车参考依据。
WLTP针对NEDC存在的不足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改进■■,主要增加了加减速的工况,离消费者的实际用车情况更进一步,并且测试时间更长。不过,WLTP也并非十全十美,其依然存在低速工况占比偏少、测试环境温度较高、加速过程时长偏久(如静止将车速提升到45km/h需用25s)等问题。
NEDC:NEDC英文全称为“New European Drivig Cycle”◆■■★★,翻译过来就是■◆◆◆“新标欧洲循环测试◆◆★■★★”。虽然名字里有个◆■◆★★★“新”字,但事实上这套测试标准可以追溯到上世纪70年代的ECE-15标准■◆◆,最新的一次修正在1997年,是较早被普遍使用的工况续航标准★★◆。近几年我国工信部针对新能源车型的综合里程测试大多采用该标准★■■■★■。实际测试过程中■■◆◆★■,车辆被固定在滚筒台架上■◆★■◆,测试温度设定在20°C-30°C之间◆■★,关闭空调、大灯◆★◆■★■、音响、座椅加热等用电设备,用和轮胎接触的滚筒带动电机来模拟市区、郊区/高速两种路况进行反复测试,最高车速120km/h,测试时间1180s,总里程11km★■★★★,平均车速33◆◆■.6km/h★★★■★■。
环境也是影响真实续航里程的重要因素★★,虽然不同测试标准考虑到了温度的变化,但面对昼夜温差大■■、气温变化频繁等极端情况★◆◆■,电池性能依然会受到影响。再加上空调、座椅加热等用电设备大量使用,真实续航里程势必将出现缩水现象。
最后一个不容忽视的因素则是续航数据虚标。据英国路透社报道◆★◆★■■,特斯拉从10年前就已经开始续航虚标造假,为了防止司机在预期续航里程开始更快下降时陷入困境,特斯拉设计了一个“安全缓冲器■★◆◆★”◆★■■◆,即使在仪表盘显示电池电量不足的情况下,也能增加约24km的续航里程。除了续航数据虚标■◆◆■★◆,部分汽车厂商甚至还实施过■■■“锁电”操作■◆◆◆■,以此来保证电池安全性,但同样造成真实续航里程缩减,大大影响了用车体验◆■。
对于来自不同品牌的新能源汽车,衡量续航里程的工况标准不尽相同,目前全球范围内常见的有NEDC、WLTP、CLTC和EPA四种测试标准。
上述四种不同的测试标准规定了不同的行驶工况◆■,包括市区、郊区★■◆★★◆、高速、超高速、爬坡等,基本涵盖了车辆的使用场景◆◆。然而,真实用车场景无法做到与测试场景完全相同■■,并且在不同工况下,车辆的能耗表现有所不同★★◆■◆,因此真实续航里程或多或少会与工况续航标定里程存在差距。
消费者在购买新能源汽车时,经常被各种工况续航标准弄得晕头转向,搞不明白其中有什么区别◆■★◆■★。一些车型在不同工况条件下呈现出巨大的数据差异,更是让消费者一头雾水。那么,为什么会出现如此多的工况续航标准?各种工况续航标准到底有什么区别?本期《质用车》将为大家详细解读。
燃油车时代,“油耗■■★”作为衡量新车重要的性能指标之一。进入新能源汽车时代,“续航里程”则成为了消费者购车重要的参考依据。为了规范和统一新能源汽车能耗和续航标准,以确保测试结果的准确性和可比性,各个国家和地区制定了相应的工况续航标准。
新能源汽车的综合续航里程,是指车辆在环境变化、负载等综合因素情况下,利用自身一切能源所能行驶里程的预估值◆◆■■。而纯电续航里程■◆■,是指车辆在相同条件下仅依靠电池中的电量能够行驶的最远里程。通常来说,对于插电式混合动力和增程式混合动力车型而言◆★◆,综合续航里程大于纯电续航里程。
NEDC■★★、WLTP、CLTC和EPA四种工况续航标准虽然都包括了城市◆★★◆、高速等主要路况★◆,但具体到测试时长、测试时速◆★★、测试环境等测试方法又截然不同。那么■★■◆■,哪种工况续航标准所测得的数据更接近于真实续航◆◆?四种工况续航标准各自的优势和劣势又有哪些?我们接着往下看。
EPA:EPA英文全称为★★◆■“U.S.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gency”★◆◆◆,即“美国国家环境保护局”的英文缩写★◆■★,也可以理解为美国版的工信部测试标准。该方案需要考虑城市、高速◆■■、激烈驾驶、空调使用、低温运行等五种状况,最高车速129★■◆◆◆.2km/h,平均车速33.9km/h,且测试时长高达6449s。EPA测试标准采用MPGe电量消耗等效表示车辆的实际能耗◆★,并且测试过程会耗尽车辆的电量◆■◆,充满电后测得实际续航里程和电耗值,测试结果更加直观★■◆、准确,参考价值更大■★■。
NEDC的特点是测试时间短◆★■★★、里程小、速度低、变速少,基本不考虑环境温度对能耗的影响,也没有充分考虑市区交通堵塞时车辆不断启停的情况■■◆,市郊/高速工况更是偏向缓加速和匀速的测试,让车辆核心部件能够维持良好的工作状态★◆■★◆■,和日常开车时遇到的频繁起步停车、大脚油门超车等工况完全不匹配。并且,NEDC工况不会开启空调等用电设备◆★★■◆■,因此基于NEDC工况测算得出的续航里程往往十分可观,但却与真实续航里程相差甚远。
CLTC★★■■◆:CLTC英文全称为◆■★★■“China light-duty vehicle test cycle-passenger★■”◆◆■★,中文名为■■★★◆“中国轻型汽车行驶工况★◆”,是由工信部牵头,由中汽研历时三年★◆★◆■,通过对比41个代表城市近4000辆车共计3000多万公里的数据,最终得出的测试标准,于2021年10月1日正式实施。该方案测试时间同样为1800s。分为低速◆■★、中速◆■◆★、高速三种测试场景,最高车速114km/h,平均车速28★◆◆■★■.96km/h,并且增加停止(怠速)工况的时间占比,以此来测算出更接近国内实际驾车环境下的数据。
国内消费者熟知的WLTC实际上是WLTP的一部分■◆,国内的测试方法与WLTP稍有不同,采用台架测试◆★◆,不过在测试时会贴近真实模拟车辆的滚动阻力、挡位、车重等因素■◆,并且速度更快,速度变化更剧烈,以此得到更接近于真实驾驶情况下的续航数据。
对于新能源汽车而言,受到温度、负载强度等因素的影响,动力电池容量会存在不同程度的衰减■★★,因此工况续航里程通常会大于实际续航里程。
与NEDC相比,EPA的跑法更复杂、车速变化更多、测试时间更长,还补充了空调全负荷■★、高速与急加速的工况,测试时车辆还要有200kg的负载★■■◆■。由于NEDC◆★◆、WLTP■■★◆、CLTC均未增多高速工况和进行低温测试★★★,因此不能真实反映车辆的续航。EPA工况既考虑了高低温的影响■◆◆★、又考虑了高速的影响,被认为是目前最接近真实续航的测试标准。不过,考虑到EPA的加减速工况更为频繁,时速更高、提速更快,而且需要把车辆的电量耗干,这导致EPA在国内实施起来较为困难◆★■■◆■,所以我国没有采用该测试工况。
WLTP◆■■◆■:WLTP英文全称为“Worldwide Harmonised Light Vehicles Test Procedure”,翻译过来就是“世界统一轻型汽车测试程序”,是由美国、欧美、日本等国家和地区联合定制的测试标准。该测试标准最高车速131◆◆★◆★■.3km/h■◆★◆,平均车速46.4km/h,共需要测试1800s。测试流程涵盖低速、中速★■◆■★、高速、超高速四种场景,每种场景设置了停车、刹车◆★★★、加速等不同的行车动作★■★,同时让测试车辆在实际道路驾驶条件下完成驾驶测试■■■,包括30%的城市道路,33%的乡村道路,以及33%的高速公路驾驶循环,这三种路况的循环必须连续◆◆。WLTP标准参考了全球多地的典型道路环境,更加符合道路实际行驶状态,具有不错的参考价值。
相比NEDC■★■■■★,CLTC增加了更丰富的路况信息,包括城市工况、郊区工况和高速工况。同时相比WLTP,CLTC缺少了超高速路段的工况定义,这或许是考虑到我国高速公路的最高限速为120km/h■◆■★■◆。此外,相较WLTP,CLTC城市◆◆、郊区◆★★★、高速三种工况的平均车速均有不同程度降低,测试过程中加速和减速过程也更加柔和◆■■★,但是峰值减速度比WLTP更高,减速时间也更长。由于更偏向于中低速的设定(符合我国消费者日常的真实出行情况),导致CLTC工况下的续航里程比NEDC和WLTC更高,因此受到了部分消费者的质疑。